船员风采 | 印度洋上的豆腐
出豆腐记秋天的末梢,船一驶出波斯湾,便迎来了印度洋上风的爽利,人的心情也突如天高云淡的天空一般豁然开朗起来。一日晚饭后,政委来到厨房,念叨着未来几天天气和海况如何如地好,我一听便知酝酿了许久的做豆腐计划该实施了。这航次,随着磨浆机的到船,船员们围绕着豆腐的话题明显地多了起来,觉得在海上生活中能吃上自己做的豆腐是很奢侈的事。因此,为做出一次理想的豆腐以飨味蕾,政委早开始了准备,黄豆捡去了糟粕,做豆腐的用具也拾掇到位,而我也在脑海中回忆着以往做豆腐的点点滴滴,总结着做嫩、香、软、滑豆腐的要点。次日,流云缱绻,微风不燥,我和政委对了个眼神,便有了当日做豆腐的决定。根据以往的经验,黄豆的泡发看似平常,其实是出豆腐量和影响豆腐品质的关键。泡发时间短,黄豆汲水不足,出浆少,黄豆的利用率低;泡发时间过长,黄豆易发酸,研磨时泡沫多,损失蛋白质。掐着黄豆需6个多小时的泡发时间,午饭刚过,我便从库房里取出黄豆,放入水池淘洗了两遍,转入大桶中,放足水,打去水面零星的碎末,用手试了试水温,便盖上桶盖,让黄豆静置在泡发的状态中。这时,政委赶了过来,把煮浆的水汀缸清洗了干净,看了看黄豆泡发的情况,脸上写满了期待。研磨晚饭后,我见黄豆已泡发得颗粒饱满,即用清水滤掉黄色素,放入桶中,大概按1:2的豆水比例放入水。接着我将磨浆机清洗干净,调试好研磨细腻程度,便启动了机器,顿时机器嗡鸣声像远空中的瞭哨瞬间穿过心房在厨房里回荡。而后,随着豆水混合物徐徐不断地注入磨缸,汩汩乳白色的浆汁从分离槽淙淙地流出,落入盆中溅起朵朵云絮般的泡沫花。我嗅着豆汁流出时散发的清香,乐在了研磨的进程里,而政委在认真地舀着煮缸里浆汁上飘着的浮沫。为提高黄豆的利用率,我们决定将黄豆打磨两遍,第一遍浆汁浓稠做豆腐,第二遍将研磨不充分的豆料加水再磨,豆浆为第二天早餐用。此刻,厨房磨浆机的嗡鸣声引来了大家的围观,他们脸上满是好奇和疑惑,而我在为他们讲解豆腐制作流程的过程中磨浆工作愉快地结束了。煮浆煮浆,应验了那句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”的俗语。一是浆汁烧煮时易出现假沸现象。为了豆浆有效凝结,浆汁要煮沸、煮熟,需要点技术。二是浆汁易煮糊,烧煮过程中要经常搅动,打去不断产生的浮沫,需要点耐力。三是要中火慢煮,若加热热力过猛,浆汁会在瞬间沸腾时迅速膨胀喷薄溢出,那时极难控制,煮浆需要点耐心。我和政委一边清洗着豆腐上包的用具,一边观察着煮缸里浆汁的动静。见缸内有热气升起,我用勺不停地搅动着浆汁,打着浮沫,政委端来半盆冷水,以便在浆汁溢出时压制。不一会儿,浆汁有了圆泡冒出,豆浆香味也开始阵阵扑鼻,意味着快开了。我加大了搅动力度,调小煮缸的温控开关,浆汁在加热的持续下开始在煮缸里翻滚。顾不上热汽的裹挟,我加了点冷水继续搅动,浆汁的翻滚变得平缓。我和政委见浆汁翻滚的力度不再那么汹涌,知道浆汁不会再溢出了,两颗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。待浆汁煮熟后,当即倒入了大桶中进行冷却。政委赶紧盖上桶盖,防止豆浆在冷却中生成腐皮。点豆腐这次做豆腐选用的凝结剂是豆腐内酯,它有个缺点是凝结具有持续性,使用过量豆腐会变硬。我和政委商量了一下,决定少剂量使用,待豆浆冷却至约85摄氏度时再放入融化的内酯。大约20分钟,感觉豆浆温度到了用脂的临界点,我便将融化好的内酯水倒入豆浆中,用勺轻轻地搅动了几下,便盖上桶盖让豆浆慢慢去凝结成型。又过了10分钟,我打开桶盖,桶内出现少许的清浆,表面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平板块,表明豆浆已凝结成脂,可以上包压制了。我俩迅速地将豆花舀入豆筐的包布内,至豆花在豆筐内满满凸起,便合拢包布放上压板加些重量施压。待豆花舀完时,已装满了整整四板筐。这时,我和政委舒缓了一下身体,嗅着浓浓的豆腐香,望着清色的浆水从豆筐内缓缓地流出,静待着一个胜利的到来。压制20分钟左右,豆包的温度下降了很多,豆腐应该成型了。我打开包布,只见一大块热气腾腾的豆腐呈现在眼前,颜色淡黄,泛着亮光,散发着浓郁的香气。我用手拍了拍,弹性十足,摇晃在我的视线里。我和政委相视一笑,心底荡起一股暖流--“成功了”!第二天晚餐,我做了个红烧豆腐,大家吃出了新鲜感,吃出了家常味,吃出了久违的欢喜。我一边品尝着豆腐细嫩柔软的质感,一边想,在船久了,沧浪浊了身,生活需要自制些温暖。而我和政委想做的是用厨房的烟火气来抚慰一颗颗漂泊的心。